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简介
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秉承“育人为本、学术至上”的办学理念,遵循“厚德博学、追求卓越”的校训和“立德自强、砥砺求精”的院训,发扬“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、团结笃定、勇毅创新”的资环精神,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努力建设矿业特色鲜明,环境生态、地理信息科学多学科协调发展,国内一流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教学型学院。建院近7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层次人才,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、建工建材、地理信息、城乡规划等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8年建立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非金属矿系。经过近70年的发展壮大,目前学院拥有矿业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理学3个一级学科,矿业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、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地理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。
学院下设资源开发工程系、矿物加工与材料系、环境科学与工程系、空间信息与规划系4个教学科研单位;开设采矿工程、矿物加工工程、环境工程、环境科学、地理信息科学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6个本科专业。
学院目前有教职工106人,其中专任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91人,教授25人,副教授42人,海外经历教师45人。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高层次人才、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、湖北省高层次人才、学校“15551人才”等各类人才20余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。
学院坚持立足建材建工行业和资源与环境领域,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,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、行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,以关键非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为核心,突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:绿色智能采矿与资源数字化;关键非金属矿提纯与功能矿物材料;长江中游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,促进矿业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、地理学协同交叉与深度融合,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和科研成果。
学院重视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,拥有关键非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、中国非金属矿行业关键矿物材料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、湖北省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钒资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(共建)等5个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。
学院各学科立足自身特色,借助学校行业优势,针对世界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,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科技攻关,在矿业、环境、地理、化学、材料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,有力支撑了行业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。建院近70年来,学院承担了包括科技重大专项、重点研发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家级、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重点重大项目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,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。近5年来,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,科研总经费近2.5亿元,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、青年科学家项目2项、课题及子课题22项;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,省自然科学基金16项;省级重点研发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项;百万级横向项目50余项,其中千万级项目3项;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,其中一等奖18项;获国家授权专利300余项;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0余篇。
学院主办的《爆破》杂志创刊于1984年,依托矿业学科,服务学科建设、引领学术发展,现已成为爆破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,先后被国际著名数据库Ulrich's、Scopus等收录。
(所有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)